在水泥行業中尚有許多“批小建大”的水泥生產線未被“曝光”。而“批小建大”又是部分水泥生產企業一貫的作法。
這也是造成區域性產能利用率嚴重不足,水泥產能大面積過剩的原因。
截止到2016年底,全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累計1769條,設計熟料產能達18.3億噸,實際年熟料產能超過20億噸。累計產能比上年增長1%。從目前跟蹤的在建生產線進度情況看,預計2017年仍將會有3000萬噸左右產能新點火,而且主要集中在中南地區。

圖:2016年部分省份水泥熟料產能圖
早在2011年,冀東水泥武川就涉嫌批小建大,規避國家環保部環境評價。設計日產4000噸熟料生產線實際日產5000噸。當地大多水泥生產線每條的實際日產能都在5000噸以上,特別是新建的水泥項目,報批設計產能均為日產4000噸到4600噸之間。
2015年3月18日點火投產的廣西崇左紅獅水泥項目,廣西自治區發改委核準批復的是45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對應窯徑應為Φ4.7米,年熟料產能約為135萬噸。但實際建成投產的窯徑為Φ5.6米,對應的熟料產能達到8000t/d,年熟料產能達240萬噸。
2017年永州東安紅獅新建熟料生產線被湖南省水泥協會實名舉報。湖南省發改委(湘發改工【2008】209號)批復永州紅獅水泥項目選用的回轉窯內徑為4.75米。但是項目現場安裝的回轉窯其胴體直徑為5.6米,按通常設計參數和同類規模生產線普遍情況,砌筑耐火保溫材料后,其窯內徑約為5.0~5.1米,與批復項目選用的4.75米內徑相比,增加了0.25~0.35米,存在擴大窯系統產能的問題,也就是“批小建大”。回轉窯日生產能力約超過批建產能約1500~2000噸。
水泥企業之所以屢屢“犯險”冒著被“停”的危險也要“批小建大”。究其根本可能是在鉆國家政策的空子,打擦邊球。
據水泥人網了解,“批小建大”水泥熟料生產線項目在全國各地屢有發生,在行業里也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企業為規避“風險”,往往在批文上作文章。作為產能嚴重過剩的水泥行業,國務院從2009年開始多次發文要求嚴禁新增水泥產能項目,但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地方招商引資和地方經濟發展考慮,無視相關文件規定,為吸引企業投資違規批建水泥生產線項目。一般情況下,投資企業的“批小建大”項目大多也是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默許和支持,甚至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某些“承諾”。
對于永州紅獅新建生產線的項目,調查結果建議“責成東安縣人民政府依法依規對相關責任人問責”、“責令當地政府將違法線索即時移交,由有權機關作進一步調查并據實依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