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三年來,襄陽市淘汰了年產5000噸黃磷生產線、年產0.2萬噸文化用紙生產線、年產1733萬米織造生產線、年產能720萬米織機生產設備、年產量80萬件服裝生產線、年產800萬塊的磚機及粉碎機一套、年產2160萬塊磚生產線、年產量2000噸的紡麻生產線4條、年產量3000萬噸木塑生產線2條。
加快工業企業污染治理。《襄陽市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三年行動方案》明確的194家企業治理任務,目前已全部完成,揮發性有機物年度減排量位居全省第一。整治企業無組織排放237家,已完成235家,剩余2家企業正在加快整改。對137家企業555臺爐窯開展綜合治理,目前已完成144臺,剩余按計劃要求明年完成。
加快機動車污染防治。中心城區建成4套固定式遙感監測設備和14套黑煙車電子抓拍設備,在全省率先開展遙感監測和黑煙車抓拍線上執法;開展國三柴油車淘汰工作,政府給予提前淘汰補貼;建立機動車排放檢驗與強制維護制度,建立機動車檢驗與維修閉環管理;開展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查、登記和清退。
深入推進燃煤達標排放。全市4家火電企業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或煤改氣,5家水泥企業、8家水泥粉磨站、9家20蒸噸/小時及以上燃煤鍋爐企業全部執行特別排放限值。
持續開展城鄉面源污染防治。進一步夯實禁燃及秸稈禁燒工作,協同相關部門做好餐飲油煙污染防治及揚塵治理,在鞏固中心城區“四個清零”成果的基礎上,拓展為“八個清零”。扎實做好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印發應急減排清單,明確915家企業應急減排措施,并在重污染天氣期間通過查在線、查現場、查臺賬,督促企業落實。
提升科學治霾水平。借助專業團隊和技術力量,從環境日常管理上實現動態跟蹤,累計完成120家重點企業揮發性有機物“一企一案”編制、210個廢氣治理項目技術方案制定、100余家涉氣企業環境風險隱患排查、80余家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深度核查,全部問題均現場交辦。省、市共投入4000萬元,建成襄陽大氣質量監測超級站,新建6座標準站、180個微型站,構建全方位、多維度的監測網絡。借助第三方團隊力量開展雷達掃描、無人機巡飛、走航監測等,超前預警預報,快速定位熱點,發現1000余處重點污染源并及時清除。
完善工作機制。開展空氣質量考核,按月通報,對問題較多的單位或企業實施約談。市、區兩級組織專班日夜巡查,形成巡查、交辦、督辦、通報、約談、問責全鏈條工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