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建筑行業的迅速發展,造成了砂石料市場的“供不應求”,從而致使一些人員打著礦山治理的名頭采挖盜取礦產資源。導致山體、土地遭到破壞,甚至造成嚴重的地質災害,而采挖過后留給當地民眾的卻是“蒼夷滿目”,所謂的項目施工以及石料運輸同時所產生的粉塵污染也給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

日前,有媒體報道了山東濰坊安丘礦山修復為何揚塵不斷周邊環境遭到嚴重污染,當地居民多次舉報無果。甚至在媒體進行調查舉報三天后現場情況還是沒有得到改觀......
濰坊生態環境局回復
此事經媒體報道后,山東濰坊生態環境局21日回復:11月20日上午,安丘市生態環境局、自然資源局和輝渠政府工作人員趕到了杏山子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現場,經調查,揚塵嚴重的石料場,違反礦山修復區附近500米范圍內禁止設立石料加工廠,規定屬無證私設,應依法予以取締。隨后,執法人員對相關設備進行了拆除,對于星沙的礦山生態修復區、商務區這類三里的資料,工作人員對空地上堆放的石料和石粉進行一塵網覆蓋,進一步充實工作力量,加強監管監察力度。
近年來,類似以生態恢復名義盜采礦產的個案,在各地屢有發生。打著生態保護的名義破壞生態,背后的深層次問題無疑需要進行全面檢討和梳理——本質上,礦山的生態恢復,不能讓礦企主導和包辦,而應建立起嚴密的行政監管、專業評估以及開放的公眾參與機制,這樣才能對“掛羊頭賣狗肉”的亂象做到釜底抽薪、徹底根治。
(來源:民生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