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畫個“烙餅”誘使企業
眾所周知,水泥行業不僅新增項目大多需要政府審批,而且每一個項目都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地方GDP,影響政府官員的政績。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搞政績,提高當地工業稅收,采取招商引資策略。為獲得大型企業的投資,會先把引資門檻放低,或采取各種優惠政策,如對于新增項目,則是千方百計的通過在土地、財稅、信貸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吸引大企業來當地投資建廠等,降低企業新建項目的審批難度。而當企業在投資建廠過程中出現與國家政策相違背時,地方政府卻不愿為企業承擔責任,甚至以種種借口推卸責任。
就拿湖南省來說吧,截至2016年末,湖南省水泥生產企業53家,干法水泥生產線71條,現在產能過剩嚴重,2015年全行業的利潤下降55.1%,企業虧損面達到80%以上。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湖南永州紅獅還在建設新的生產線,所以引發周圍的企業集體討伐,國家相關部門如此重視。據小編了解,這條生產線從拿到出生證到現在已經八年了,項目也是停停建建,政府之間互相推脫責任,截止到發稿前也沒有一個明確說法。
部分地方 政府是過剩產能的推手
有專家指出,政府才是水泥行業過剩產能的推手。我國一邊是去產能力度在加大,另一邊卻是違規產能屢增不減。“未批先建”“批小建大”的違規現象,屢見不鮮。有的是發改委宣布不再審批新建的項目,卻經地方政府領導親自赴京斡旋,居然拿到了通行證。有的地方政府對頭腦清醒、不肯盲目擴張的企業,施加高壓,威逼利誘,逼其就范,也大興土木。
目前我國水泥行業的產能利用率不足60%,與80%的目標值存在較大差距,行業“去產能”之路很艱辛。據測算,如實現80%的合理利用率目標,至少需要壓減3.9億噸的熟料產能。行業強調要去產能,而企業為了謀自身的發展要新增項目,地方政府以各類優惠政策吸引企業去投資,企業在政儲的干預下,大力投資項目,使過剩產能日益惡化。
企業背了黑鍋,地方政府拿到了政績
以某大型水泥企業為首的大企業集團帶頭,要取消或暫停在永州的原有投資新建產能計劃。響應國家去過剩產能的號召,卻被當地政府起訴,要求賠償1.1億元。這場官司,值得業內人士深思。地方政府與企業一旦達成了合作協議,地方政府就似乎捆綁了企業,企業不能輕易違約。當企業在地方進行了投資后,意識到與國家政策相違背時,想撤資,地方政府又要狀告企業違反合同,不繼續投的話,已經投入的資金打水漂,還要與地方政府打官司;繼續投的話,違背國家政策,要被國家勒令停工停產或關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