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霧霾來源是工業排放污染,城市建設裝修、道路揚塵,生活取暖排煙以及汽車尾氣等,也曾有地方部門把矛頭指向露天燒烤、畜禽養殖、焚燒秸稈等,并相應地采取措施,但效果不很理想,霧霾還是那霧霾。
車輛限行沒多少掌聲支持
為了治霾,有的地方把汽車尾氣作為主因。例如,河北政府把汽車尾氣做為形成霧霾的罪魁禍首,開展了車號限行大動作。以致于被石家莊網友吐槽,政府限號朝令夕改,四天三變,倒霉的尾號1居然四天內三次被限……日前,干脆又出新令,單號單日行,雙號雙日行,現在好了,到年底前剩下的40多天,也不用惦記每天限哪個號了,也不用分什么工作日休息日了,一律單雙號限行。
車號限行引發了部分民眾的不滿,政府做出單雙號限行的決定有沒有征求民意?符合程序正義嗎?盡管有公交免費作為一種必要的救濟手段,但一下子就限掉一半車輛,還是太粗暴了。此舉不僅妨礙了民眾的出行權利,也涉嫌侵犯財產權。有車主調侃,車號限行了,車的保險費、養路費是不是也可只交一半呢?既然民眾依法檢車,而車輛的環保排放也達標,為何在未采取公開征集意見及聽證等法定路徑之前,政府就一紙通告限行?
更何況,至今有關部門也很難給出翔實的數據,以佐證尾氣排放就是霧霾天氣的元兇。這樣不加區分的“一刀切”,或有行政權力任性的嫌疑。
水泥企業成霧霾的冤大頭
為了治霾,有關部門一度把矛頭指向水泥企業。早在今年10月份環保部就聯合工信部就江北水泥生產企業2016-2020年間水泥錯峰生產下發通知,江北的15個省市區必須錯峰生產,相應的各省市水泥企業都積極響應。
以陜西為例,12月9日陜西水泥行業企業錯峰生產專項行動:禮泉海螺、乾縣海螺、冀東水泥、海德堡水泥等水泥企業科學實施日產限額制,并一律實行錯峰生產,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期間限產限排。對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企業,一律停產整治。
可是,水泥企業積極響應環保部的政策號召,霧霾也沒有治下來,如果企業排放達標,政府勒令停產的依據是什么?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又有誰來承擔?結果是,政策叫停產就停產,霧霾治得怎么樣,沒有獎勵也沒有補貼。
社會輿論一直對水泥工業的環境污染問題的大肆渲染,甚至將霧霾的成因直接歸咎于水泥行業,似乎水泥行業成了我國環境問題的罪魁禍首。其實,霧霾天氣的形成,水泥廠只是充當了冤大頭,據統計,水泥行業的顆粒物排放占全國顆粒物排放量的20~30%,SO2排放僅占全國SO2排放量的5~6%,NOx排放占全國NOx排放量的12~15%。
有專家指出,在中國的霧霾這個現實問題上,即使將所有工業的環境指標都制訂為全球最先進的標準,也無法解決霧霾問題。工業排放所占比例是有限的、可監控的,僅靠關停一些區域的工廠、無限地提高工業環境指標,霧霾消除也是有限的。
水泥企業是垃圾處理功臣
我們不能誤會了水泥企業,要適當把視線轉移。除了可怕的霧霾問題,現在大家越來越關心的就是城市垃圾問題了。
就在不久前,環保部發布《2016年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年報稱,2015年全國共有246個大、中城市向社會發布了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信息,其中生活垃圾產生量高達18564萬噸,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為2801.8萬噸,醫療廢物產生量約為68.9萬噸。
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如何綠色環保地處理這些垃圾,成為各地積極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根據目前普遍采用的填埋和焚燒垃圾處理的方式,給空氣環境和土地占用方面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而近年快速發展起來的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恰恰可以解決這一難題。
2016年2月環保部下發《水泥窯協同處置廢物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征求意見稿)》,其總則指出,水泥窯協同處置廢物是指在進行水泥熟料生產的同時實現對廢物的無害化處置過程。水泥窯協同處置廢物的類型主要包括危險廢物、生活垃圾、城市和工業污水處理污泥、動植物加工廢物、受污染土壤、應急事件廢物等。水泥窯協同處置垃圾的能力驚人,以河南同力水泥為例,一條5000噸/天的熟料生產線,水泥窯協同處置垃圾能力為500噸/天,而湖北十堰華新水泥,一條5000噸/天的熟料生產線,垃圾處理能力達1000噸/天。
此外,中國水泥工業每年要消納全國近一半的工業廢渣和尾礦。種種跡象表明,隨著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地不斷發展,水泥企業將不再是一個高污染高能耗的代名詞與霧霾兇手,而是垃圾處理王,是城市最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