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長仍將保持中高速。特別是鐵路、公路、機場、水利、海洋工程等投資擴大,城鎮基礎設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建筑能效提升、農業設施、農房改造和美麗鄉村建設,以及高端裝備等重大項目實施,為建材工業保持中高速發展提供了空間。但是,總體來說,水泥行業卻進入了慢速期或出現負增長。
有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水泥產量達到24.67億噸,雖然繼續保持增長,但增速是自1990年以來最為緩慢的一年。2015年一季度,水泥產量為4.28億噸,同比下降3.4%。這是15年來水泥行業首次在一季度出現產量負增長,反映出今年水泥市場需求的弱勢開局。2016年上半年,水泥行業實現銷售收入3828億元,同比下降4.7%。2016年1~6月份,我國水泥產量11.1億噸,同比增長3.2%,自3月以來累計水泥產量連續4個月穩定在3%以上的低速增長,高于2015年(本世紀首次下滑年份),但低于2014年(歷史峰值年份)縱觀水泥企業,除了上峰金圓四川雙馬等少許預增企業外,大部分企業上半年生產經營狀況都呈現虧損狀態,企業虧損面在90%多。表1是水泥人網統計的部分水泥上市公司2016年上半年業績表。
表1:部分水泥上市公司2016年上半年業績
名稱 | 盈虧(億元) | 營業收入(億元) | 增長率(%) |
福建水泥 | -1.09 | 5.06 | -35.11 |
西部水泥 | -1.14 | 1.53 | -29.2 |
臺泥水泥 | -1.56 | 0.811 | -4.8 |
亞洲水泥 | -0.6 | - | -7 |
山水水泥 | -7.23 | 46.01 | -9.1 |
青松建化 | -1.71 | 7.28 | -12.8 |
寧夏建材 | -0.4 | 14.24 | - |
華新水泥 | -0.88 | - | -90 |
從表1,可以看出,水泥行業在持續多年產能嚴重過剩的重壓下,已經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從2016年上半年水泥行業的盈利情況來看,利潤水平比前幾年差許多,前景不容樂觀。
2016年10月1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編制發布了《建材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對2020年主要建材產品需求進行了預測,我們可以看表2。
表2:2020年主要建材產品需求預測
產品 | 2015年 | 2020年 | “十三五”年均增長(%) | |
水泥熟料(億噸) | 13.3 | 12 | -2 | |
平板玻璃(億重量箱) | 7.4 | 7.8 | 1 | |
陶瓷磚(億平方米) | 101.8 | 95 | -1 | |
玻璃纖維及其增強復合材料營收(億元) | 2600 | 4200 | 10 | |
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及前沿材料 | 工業陶瓷營收(億元) | 1400 | 2260 | 10 |
人工晶體營收(億元) | 100 | 200 | 15 | |
石墨烯及其改性材料營書(億元) | 約1 | 100 | ≥150 |
從表2中可以看出,在“十三五”期間,我國水泥熟料預計年均增長率為-2%,從2015年的年產13.3億噸,降至2020年的年產12億噸。
面對水泥需求的負增長,企業該如何應對呢?水泥需求負增長實際就是水泥過剩,而水泥過剩實質是熟料產能過剩,只有做好了“去產能”工作,減少水泥熟料產能,才是正確應對水泥需求負增長的方法。水泥企業的去產能有如下幾種方法:
1. 通過市場競爭去產能
“物競天擇”,通過市場競爭讓競爭力弱的水泥企業退出。供給與需求關系決定水泥價格、企業效益。供給大于需求時,水泥價格降到生產每噸水泥社會平均成本線左右,競爭力弱的企業生產成本高于銷售價格,它就沒法正常運轉,要么選擇停產,停產后機械設備維修折舊,員工工資等固定成本支出仍會消耗現金流,會導致資金鏈斷裂;要么繼續生產,固定成本支出加上經營性凈現金流虧損,會加速資金鏈斷裂直逼弱勢水泥企業退出。
2、通過并購重組去產能
水泥企業并購重組是化解產能過剩,解決國企效益低下、解決歷史遺留等問題的重要途徑。水泥企業的重組將使得市場競爭格局發生明顯改變,有助于提高區域主導企業市場控制能力,加強區域市場的協調,為行業效益的起穩回升創造條件,還可以減少企業因為破產清算帶來的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沖擊。當行業的拐點出現時,水泥行業將進入長期甚至永久性的下降通道。此時考慮的是低位收購,并根據市場真實需求,對產能進行合理配置。華新水泥整合拉法基瑞安、中國建材與中材重組、金隅冀東重組,中國水泥企業近期接連上演行業重組大戲,其重組經驗可以讓其他水泥企業參考。
3.通過關停生產線去產能
徹底關閉不符合市場需求的生產線,讓其永久性地退出市場,保留運轉市場需求匹配、環保水平達標、節能減排效果理想的生產線,永久關停其他不合格生產線,使企業形成合理有效的產能配置,行業集中度由此得到大幅提高,行業供需關系得到緩解。
以上減少熟料產能的幾種不同方式,在實踐中,可以單獨或階段性穿插實施,主要取決于行業中強者的決策和其他企業的響應,但在未來水泥需求負增長的情形下,可能會決定許多水泥企業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