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半年報,23家水泥行業公司今年上半年總計實現凈利潤28億元,較之去年同期23.4億元上升將近20%。其中15家公司同比業績均出現上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季度23家公司凈利潤總計才5億元,而二季度內達到了23億元。
但業績的攀升并不意味著不存在隱患。8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點名水泥產業“產能過剩”。“由于之前對大小項目審批來者不拒,地區水泥產能擴張過快,于是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現在的產能過剩。”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因為上半年房地產市場的回暖以及基建項目投資的帶動,企業產能擴張熱情高漲,一季度全國新開工的生產線在30條以上,致使4月水泥產量創單月歷史新高,整體公司的業績在二季度內也大幅攀升。
產能過剩的直接后果,就是企業利潤率降低。現在的問題是,市場的需求能否消耗掉一部分過剩的產能?
東方證券的一份報告指出,水泥行業賴以依存的固定投資主要分為房地產投資、基建投資和新農村建設。預計新農村建設投資規模穩定,而大型基建項目投資周期一般在三年以上,在下半年仍會有延續性,因此基建投資在下半年帶動的水泥需求不會下降。而房地產投資在下半年提升是大概率事件,其將成為2009年第四季度乃至2010年水泥行業景氣度向上的主要動力。
但是,并非所有業內人士都持這一態度。房地產企業在半年報中對下半年的市場預判還是發生了分化,表述均十分謹慎。數據顯示,1至7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7720億元,同比增長11.56%,但增速自2006年來首次下滑,同比下降19個百分點;房屋新開工面積5.50億平方米,同比下降9.1%。“作為水泥行業需求重要來源的房地產投資的未來情況不明確,目前我們的判斷并不十分樂觀。”國信證券分析師徐蔚昌向記者表示。
面對產能過剩的情況,有消息稱,預計兩部委將在8月底或9月初下發相關文件,可能將收緊新項目審批,即“不批、緩批、限批”新項目。審批紅線將從礦山資源、生產規模、企業資質等多方面設定。“水泥是一個區域性很強的行業。每個地區情況不同,總體來說,如果采取此類措施,收緊審批將更多針對小項目,更有利于大公司的發展。”徐蔚昌表示。例如西部地區因重建以及西部開發因素還是存在一定容量,而海螺水泥之類的大型企業有能力向西北市場擴張,因此有望在東部地區產能過剩的情況下保持一定的優勢。
不過他同時指出,目前尚難以準確判斷明年水泥市場需求,預計要到第四季度才會有較明確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