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美女免费观看_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_91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亚洲电影激情视频网站

2016-07-25 20:53:36 來源:水泥人網

河北灤縣冀東—高耗能企業的"環保神話"

盡管已經在灤州古城居住多年,但每當走在古城這平坦的街道上,遙看飛檐寶剎,近觀雕廊畫拱,聽著細水涓流,品嘗異域風情,已經64歲的張榮貴心中都有著說不盡的感慨:“哪曾想到,曾經的土路老街、陳瓦舊房,竟然在短短幾年時間里,會變成如此美景!”

和張榮貴有著同樣感慨的,是更多的灤縣居民。

有著中國近代工業搖籃之稱的灤縣,作為一座資源型城市,第一座現代化煤井、第一家現代紡織廠、第一輛蒸汽機車、第一袋水泥、第一座鐵路橋的驕傲還未過去,礦產開發帶來的負面影響就已讓數十萬灤縣居民心痛不已。值此情境,在河北省“轉型升級”的思路還未提出之前,灤縣的決策者們就已經開始了謀變求新。幾年時間,灤縣數十萬居民目睹著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雄偉古城拔地而起、灤河兩岸芳草依依;往日的車馬喧囂已經作古,而今的生態新城宜商宜居。

“如何讓灤縣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優勢?灤縣要在擴大開放、狠抓項目、發展壯大經濟實力的基礎上,著力讓厚重的灤州歷史文化重新煥發生機,培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強力打造文化旅游增長極。”灤縣經濟轉型的策劃者、縣委書記盧宏秋如是說。

灤州古城:灤縣經濟轉型的樣板之作

2015年7月25日,灤州古城第五屆千人百魚宴在古城韶音廣場拉開大幕,千人舉杯共享灤河紅鯉。喜慶祥和的啟動儀式、書法家傾情揮毫潑墨以及精彩紛呈的文藝演出,為古城炎炎夏日帶來一絲清涼。

灤縣歷史悠久,曾是中國最早分封的諸侯國之一孤竹國所在地,并記載了箕子東遷、夷齊讓國、老馬識途的故事,見證了辛亥灤州起義、張學良改旗易幟、冀東抗日暴動等重大歷史事件。然而,由于種種原因,許多歷史名勝古跡大多不復存在,曾經老城變得街道雜亂,房屋破敗。而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依靠重工業帶動城市發展帶來的種種弊病也逐漸凸顯。

一切,都亟待整改。

2010年4月,在灤縣縣委、縣政府多方考察、慎重決策后,總投資52億元,占地近2000畝的“灤州古城”正式動工。五年間,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灤州古城截取千年歷史煙云中最鼎盛時代精華,采擷古城門、老縣衙、鐘鼓樓、接官亭、風雨橋、灤州閣等極具代表的建筑,以明清建筑為特色的古城拔地而起,再現了千年盛世繁華。

“開發前,古城所在地是一片老城區,房屋老舊,街道臟亂。那時候灤縣連旅游局都沒有,更不用說什么旅游產業了。”一位在灤縣縣委工作十余年的公務員稱,那時的灤縣,除了工業,沒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現在很多朋友都慕名來到灤州古城,看著他們見到古城時的那種驚訝表情,心里有種說不出來的自豪。”

五年的時間,見證了古城的成長,也驗證了建設古城的決策。這座集城市升級、產業轉型、民生改善于一體的復合型文化旅游項目自2010年開城以來,每年接待游客人數從最初的71.2萬人次到2014年的600萬人次。負責灤州古城開發的灤州古鎮置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梁仲輝告訴記者,2015年上半年,灤州古城已接待游客300多萬人次,預計全年接待游客將超600萬人次,為灤縣5000余人解決就業,實現年稅收3000多萬元。此前,灤州古城已榮獲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旅游區、河北省“十佳”特色風貌街區、河北省十大文化產業重點項目,成為灤縣經濟轉型的樣板之作。

在灤州古城業績逐年攀升的同時,灤縣堅持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積極引進文化產業項目,以市場思維、開放思維和專業化運營模式推動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打造了灤州古城產業龍頭、構建灤河文化產業集群,實施了研山文峰塔、橫山大覺寺等為代表的精品文化旅游工程,使灤縣繼榮獲中國最具投資價值旅游城市、中國最佳旅游服務示范縣稱號之后,再被授予全國特色文化產業示范縣、“亞洲金旅獎·2013大中華區最美人文休閑旅游名縣”“河北省文化產業十強縣”稱號。

工業重鎮:高耗能企業的“環保神話”

灤州古城的成功,只是灤縣經濟轉型的一個樣板。作為資源型城市,灤縣密集的礦區和鋼廠分布,曾一度讓人詬病,也給灤縣的自然環境帶來諸多不利影響。

“資源會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盧宏秋在一次講話中指出。

沒有梧桐樹,就引不來金鳳凰。而梧桐樹的成長,關鍵在于環境的整治。2013年以來,灤縣累計整治取締小燒結、小鐵選廠等企業230家,依法拆除土法石灰窯423眼,先后榮獲“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示范縣”、“中國低碳經濟示范縣”等榮譽稱號。

走在冀東水泥灤縣公司(以下簡稱冀東水泥),整潔的道路旁楊柏參天、柳樹依依,寬闊的綠化帶內,幾只梅花鹿悠閑地啃著嫩葉;兩樓之間的架網上,葡萄正當時,瓜果也飄香。如不是百米外高聳的水泥生產線,實在讓人無法相信,這里竟然是一家水泥生產企業的廠區。

據冀東水泥生產運營部部長易明波介紹,該公司于2003年開始籌建,2004年正式投入運營,有員工475人,可年產熟料248萬噸,水泥240萬噸,是灤縣境內產能最高、規模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

“作為一個高耗能企業,冀東水泥從建廠之初就十分注重環保,初始運營便投資6000多萬元用于建設環保設施。運營十多年來,更是累計追加8000多萬元,不斷更新、增加環保設施。”易明波稱,公司將大部分水泥企業沿用的電除塵技術,更換成了更為先進的電袋除塵技術,將原本50㎎/m?的粉塵排放量降低到20㎎/m?。

冀東水泥的監控室內記者看到,廠區監測點內的實時粉塵含量為7.23,二氧化硫含量則為0,其它幾項指標也均在國家要求指標內。

不僅在減排上做足了功課,冀東水泥生產運營部工程師王雙志告訴記者,公司在節能上也是狠下了一番功夫。“通過使用變頻技術和進項器、電容補償技術,我們把熟料的綜合耗電降到了59千瓦時/噸,比國家標準每噸熟料低了5千瓦時/噸。通過預熱器分級燃燒技術,不僅降低了氮氧化物的排放,還將建廠時每噸熟料0.12噸的煤耗量降至0.1噸,僅這一項,每年就可以節省燃煤近5萬噸。”

記者從冀東水泥了解到,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該公司員工從上到下都在自覺抓環保。公司建立的污水循環處理系統,達到了污水再利用、零排放,廠區的生活垃圾也全部進行焚燒利用。不僅如此,員工們還在廠區里種上了蔬菜,養起了鹿、鴨、豬等動物,在一片田園生活中,實現了一個高耗能企業的“環保神話”。

位于灤縣的司家營鐵礦,是已探明儲量位居亞洲前列的大型鐵礦。記者在司家營鐵礦廠區看到,整潔的廠區有序運行。在浮選車間,室內溫度幾乎和室外溫度沒有太大差別。

“這是我們司家營鐵礦自主研制的常溫浮選技術,只需要給浮選藥劑略微加溫,即可達到預期值。”司家營鐵礦團委書記臧國良告訴記者,這一技術打破了鐵礦浮選必須加溫到60度左右才能發生反應的常規,可年節能60萬吉焦、減少排放500噸二氧化硫和2.6億立方米煙氣。

“采礦污染最大的就是尾礦。為此,我們和古冶區達成合作,將尾礦通過管道輸送到28公里外的古冶區采煤塌陷區。再有兩年,尾礦庫達到設計高度后,這片2000畝的‘工業用廢棄地’將成為標準耕地。”臧國良說。

生態新城:文化“軟實力”變成經濟“硬支撐”

如何從一個資源型城市轉化成一座文化名城?灤縣的建設者們一直在思考并為之付出努力。

在眾人的期待中,2015年的第五屆“中國灤河文化節”即將開幕。回顧前四屆灤河文化節的舉辦,灤縣一步一個腳印,在創新中不斷完善自己,也使得“灤河文化”愈發渾厚。2014年的第四節灤河文化節,灤縣更是一舉進行了23個項目的集中簽約,簽約金額達225.11億元。

“文化是一個區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縣委書記盧宏秋在一次采訪中說,“強力推動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壯大,將豐富的文化資源‘軟實力’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硬支撐’,既是加速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動灤縣跨越發展的戰略選擇。”

把文化建設置于和經濟建設同等重要地位,這在灤縣發展史上還是第一次。

在灤州古城的帶動下,灤縣以建設“國家優秀旅游城市”為目標,實施了一批以研山文峰塔景區、橫山大覺寺景區、灤河水利風景區為代表的精品文化旅游工程,構筑了以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宗教文化、山水生態文化、地方民俗文化為主體的灤河文化產業板塊和產業集群。依托這些景區,2014年全縣累計接待游客突破700萬人次,在全省各縣(市)區中名列前茅,成為京、津、秦旅游線上的“黃金驛站”。

與此同時,占地86平方公里、計劃總投資187億元的灤河文化產業園區也在加緊建設中,園區規劃包括“一軸四園五區”:即灤河生態景觀軸,傳媒產業園、動漫產業園、農耕文化園、古玩博覽園,影視拍攝區、古城旅游區、康體休閑區、文創產業區、田園風情區。園區設置中華道德園、契丹民族風情園等24個投資超億元以上的文化旅游產業項目。

文化新城的建設,離不開民居工程的改善。灤縣以“公益性、便利性、服務性”為要求建設了灤縣文博館、中國灤州皮影博物館、中國灤河文化博物館,城市規劃館等公共場館,建成了灤河母親廣場、人民廣場、時代廣場、灤河站站前廣場、火車站站前廣場,改造提升了龍山中山公園、研山公園、灤州植物園和五子山公園等生態主題公園,有效提升了縣城的內涵和品位。同時,全縣14個鎮(街道)均建立了綜合文化站,506個行政村全部建有文化活動室,配備了活動器材、圖書、電腦等配套設施。

文化建設的專注,讓灤縣實現了在經濟社會各方面的自我突破與發展。2010年—2014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2.04%、24.59%和35.28%,其中地區生產總值比2010年增長了57.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絕對值均翻了一番半。2014年,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列河北省132個縣(市)第9位,比2009年前進了8個位次,提前一年實現了“十二五”末“進位全省十強”的目標。今年1—6月GDP實現178.67億元,全部財政收入11.93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7億元。

灤縣的發展之路在經濟與文化的互動中,在傳承與創新的探索中,更為熠熠生輝。

歡迎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cementren;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投稿請聯系:offce@cementren.com,QQ:1229919202業務咨詢:1891146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