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人網訊:近日,為達成“十一五”單位國內生產總值降低20%的既定目標。全國各省市刮起“限電風”。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在距年底僅剩4個月不到的情況下,為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各地一些非常規措施開始大行其道,已波及到部分非高耗能行業。根據媒體報道,在浙江臺州有近7000家企業,盡管幾乎沒有什么污染,用電量也很少,但在月初時,還是接到通知,被要求停產限電,不管產值高和低,都“一刀切”要求停。
同樣,江蘇、浙江、河北、山西等省份也先后對一些高耗能企業實施強制性拉閘限電或提高供電價格。在河北安平縣,拉閘限電甚至超出工業用電,連居民、醫院乃至紅綠燈都開始被停電。
毫無疑問,“拉閘”式節能減排的做法從短期看屬于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但為達到節能減排目標付出的代價顯然較大。
在此,我們不妨來做一個小小的分析。
首先,限電的成本非常高,缺電的經濟損失遠遠高于供電成本。一些高耗能企業生產停滯,無疑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其次,限電就意味著限產,產量減少,預期供給減少,價格必然上升,最近鋼鐵、水泥價格上漲多少與限電有關系。
由此可見,限電政策是弊大于利。但同時,限電完成節能目標也有其積極意義,至少它傳遞給公眾的信息是:政府對節能問題很重視、很認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對各級政府將形成一個切實的宏觀政策壓力。
然而,節能不能單靠政府的行政手段,并且拉閘式限電這種臨時抱佛腳的做法也是不提倡的。如果采取行政手段,就必須有步驟、有計劃地完成節能目標。
十一五節能減排以后,十二五節能減排的任務將會更加嚴峻。要達到更為長久的節能減排,最為有效的選擇是進行必要的市場化調節,市場化的核心應該是價格和規則。市場有自身的自凈能力和優勝劣汰的功能。因此,當地政府可以積極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發展節能經濟,水泥行業可以建立各種余熱發電項目自主發電生產。以此來遵循的是市場自然淘汰的過程,這樣企業成本比較小,也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