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美女免费观看_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_91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亚洲电影激情视频网站

2016-07-17 23:30:09 來源:水泥人網

中國建材宋志平: 國企改革應有新路線圖

距離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思路已近一年。

7月中旬,國資委宣布了“四項改革”及試點企業名單。“四項改革”包括:中央企業改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中央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中央企業董事會行使高級管理人員選聘、業績考核和薪酬管理職權試點及向中央企業派駐紀檢組等四個試點。

而試點企業為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中糧集團、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中國建筑材料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

其中,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醫藥)、中國建筑材料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建材)為中央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和董事會行使三項職權的雙試點企業。

宋志平作為中國醫藥的前董事長、中國建材的董事長以及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他對于國有企業的管理有著切身的體會和更深的思考。對管理多年的中國建材,他常說兩句話,一是中國建材是“草根央企”,所謂“草根”就是底子薄、基礎弱;二是中國建材的混合所有制是倒逼出來的。

宋志平做企業已經35年了,這幾乎與我國改革開放歷程同步。他認為,1987年以來,國有企業改革也已走過了放權讓利、股份制改造、建設國資監管體系三個階段,而現在應是入第四個階段。

“這個階段國企改革圍繞著落實國有經濟的實現形式、確定國有資產的功能分類、完善國有資產的監管體系、細化國有企業和混合所有制企業運營方式的綜合性目標。”他這樣總結道,“這次深化改革的目標是更高層面、更系統、更全面的,也需要我們做出一張全新的路線圖。”

國企和混企要各負其責

《英才》:國家投資國有企業目的是什么,最近也有專家認為國企改革的方向是民營化,你怎樣看這個問題?

宋志平:首先我說搞好國有企業是必須的,世界各國大都有國有企業,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又是人口大國,在關系全民利益的公益保障方面國家擁有更多的責任,而這些都要靠國有企業來完成。但長期以來,我們把國有企業功能放大了,把國有企業搞得過多和過寬泛了。我覺得一切都應先回歸本源,理清方向和目標,才能做出正確的改革方案。作為國有經濟的實現形式,國有企業和混合所有制企業應該按照其功能定位分類運營,確定不同的改革目標,國有企業要改回去,混合所有制企業要改出來,國企和混企要各負其責。

為什么說國有企業要“改回去”,我覺得至少要在兩點上改回去,一是目前我們有不少應是國有企業功能的企業進行改制,原本是公益保障作用的企業也加入非公資本,可能引起不合理的漲價,損害全民的利益,失去了公益的屬性,這些國有企業可回購非公資本股權;二是嚴格按照政府的指令和預算管理,完成好政府所賦予的任務,管理人員采用公職人員待遇,由政府核定收入,這就是所謂的“改回去”。最近我去德國訪問時了解到,德國的鐵路公司90年代曾拿出49%上市,由于股價很低,流動性差,2008年政府又把上巿股權全部收回了,最近柏林和漢堡也相繼把原已私有化的水務和電廠企業收歸國有了,主要是從長期運行質量和安全上考慮,這些原本是公益保障事業的企業讓國家管理更安全。

而對于處于競爭領域里的國有企業要“改出來”,即做到政企分開,國家只作為股東,企業完全進入市場,采用混合所有制的方法,所以我不贊成國有經濟從競爭領域完全退出,更不同意國有企業改革只能民營化的觀點。我認為應該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原則上在競爭領域里國有經濟以混合所有制形式存在,而不再以國有企業形式參與競爭,暫時還沒能混合的國企,也可等同于混合所有制企業,給予完全市場化的身份;區別是完全國有的一人公司由國有股東獨享分紅,而混合所有制企業國家以股份比例分紅。也就是說無論國有經濟成分占多少,只要在競爭領域,就脫下政府的“黃馬褂”,完全市場化經營。今后,應形成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民營企業三足鼎立的經濟格局。

《英才》:現在也有人說,上一輪國企改革以地方政府選擇國企退出改制的方式收場并不合適,你怎么看?

宋志平:這正是我為什么說這一輪改革應是對國有經濟實現形式的改革,而不應該只是國企改革。上一輪改革由于我們關注的不是從國有經濟的分類和實現形式出發的改革,而是單個國有企業怎樣進入市場,得出只有改制為私營企業才能進入市場的結論,地方出現大規模的國有企業售賣風潮。今天看來,如果當時能引入混合所有制這種模式,就不會發生那樣的事情。如果不以國有經濟的實現形式入手,不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僅從國有企業改革入手,結局可能是國有經濟大規模退出市場。

《英才》:大家認為從前搞的股份制就是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也不是新東西,現在為什么看得這樣重要?

宋志平:我們在國企改革第二個階段就認識到產權多元化的問題,在十四大就提出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多元化股份制,在十五、十六大都提到混合所有制,也正是在這些精神下,我國國有企業推進和民營等企業的合作和上市,打下了今天推行混合所有制的基礎。

但在以前國有企業以股份制形式上市過程中,更多強調的是引入資金,而把市場化機制擋在了外邊,結果大部分成為國有一股獨大并戴上了“國有控股”的帽子,仍按老的國有企業的辦法運作,在企業中既不能對管理層實行中長期激勵,也不能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更不能搞員工持股,還清理了一些企業原有的員工持股和股權激勵政策,導致了一些國企在改革工作的退步。因此這次做混合所有制時沒有再提“國有控股”的概念,國有經濟成分在混合所有制企業中是股東身份,不再是上下級,更不是政府和企業的關系,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混合所有制才可能受民企和市場歡迎,才能真正成為市場主體。

歡迎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cementren;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投稿請聯系:offce@cementren.com,QQ:1229919202業務咨詢:1891146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