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美女免费观看_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_91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亚洲电影激情视频网站

2016-07-11 01:41:57 來源:水泥人網

劉洪玉:調控確保房地產市場高效穩定

近來樓市利好消息不斷,國家統計局5月18日公布數據顯示,4月份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繼續回升,而成交價格環比、同比都基本保持穩定。

近來樓市利好消息不斷,國家統計局5月18日公布數據顯示,4月份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繼續回升,而成交價格環比、同比都基本保持穩定。

清華大學教授、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劉洪玉日前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對此表示,近期市場成交數據的波動主要是政策連續刺激下的短期效果,整個市場仍然處在階段性的調整期。但可以肯定的是,政策調整對穩定市場的效果明顯,產生了積極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未來房地產市場的高效、穩定與可持續發展,就是對宏觀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貢獻”。

數據變化揭示轉型

今年第一季度,中國房地產投資增速進一步放緩,土地購置量、房屋新開工面積、房屋竣工面積和商品房銷售量等指標同比持續走低,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中的國內貸款來源5年來首次出現同比下降( 6.1%),表明房地產開發企業對房地產市場的未來走勢,總體上缺乏信心。

劉洪玉認為,導致一年多來中國房地產業經濟活動持續放緩的主要原因,既有房地產行業內部的原因,也有宏觀經濟的原因。從宏觀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看,隨著宏觀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空間需求增長速度也相應放慢,支撐房價持續快速上漲的力量變弱;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對空間需求的數量和結構也會發生變化,總的趨勢是數量增速變緩、質量和多樣性要求提高。從房地產行業內部看,經過過去十幾年的快速發展,房地產市場已經從供給短缺逐步發展到供求總體均衡且存在區域性、結構性供給過量的階段。

“這種宏觀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和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是當前房地產市場進入階段性調整的主要原因。但短期來看,宏觀經濟數據仍離不開房地產業、建筑業的支撐?!眲⒑橛裉峁┑慕y計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房地產業和建筑業占GDP的份額分別為6%和7%(美國2013年的對應數據分別為13.0%和3.7%),房地產業稅收占地方本級財政收入的比重為29.5%,土地出讓收入相當于地方本級財政收入的56.2%。“我們過去比較注重宏觀經濟增長,看重房地產業在宏觀經濟增長中扮演的角色,但房地產行業經濟活動逐步放緩,這個‘火車頭’、‘發動機’的角色要逐漸讓位給其他產業,以住房投資和消費為主的房地產業,將來更多的作用是給宏觀經濟提供一個穩定的基礎”。

劉洪玉稱:“天天緊盯房價,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因為房價‘健康’是行業‘健康’的基礎和重要標志,未來新常態下的調控,要以保障基本需要、保護和支持自住需求、提升房屋社區質量、改善市場效率、促進市場穩定為目標。圍繞著這些調控目標的基礎工作做好了,房價‘平穩健康’也就比較容易實現了?!?/p>

對未來市場仍樂觀

國家統計局4月18日公布3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數據,各城市房價漲跌基本保持平穩,但北京的房價擺脫了連續8個月環比下跌的勢頭,是一個重要的數據節點。隨后5月18日公布的數據則顯示,房價環比上漲的城市達到18個。

從數據中不難看出,3月開始,新建商品住宅量和二手房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有了顯著增加,尤其是一線城市的北京、深圳出現了顯著的環比上漲。而據劉洪玉介紹,另外一些住房價格監測渠道的數據顯示,上海、廣州、深圳3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的環比房價,從1月份就開始上漲?!拔覍@些價格變化信號的解讀比較謹慎,但可以肯定的是,政策調整對穩定市場的效果明顯,產生了積極作用。”

相比房價數據,其他行業數據并不樂觀。如一季度房地產開發企業商品住宅新開工面積16791萬平方米,與最高年份2011年的31025萬平方米相距甚遠;同時企業的新增土地購置需求也同步減少,各地政府普遍縮減了2015年土地供應計劃數量,例如北京住宅用地計劃供應數量。但劉洪玉認為,這些都主要與新建商品住宅銷售速度放緩有關,并非整個行業的衰退,未來需求與過去相比,還會發生很多變化,這就是從關注量的擴張向關注質的提升轉變。“供應規模的峰值發生在2011年~2013年,我們已經跨越了頂點。我理解的邏輯是在商品住宅銷售放緩的市場背景下,政府為了維護土地市場的穩定,主動減少土地供給來平衡市場供求。對于未來需求的預期,我自己持比較樂觀的態度。因為我們還有一個長期的城鎮化發展過程,還有‘3個1億人’的問題、住房質量亟須提升的問題,以及第二住宅、老年公寓等伴隨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新需求?!?/p>

而這其中,劉洪玉特別指出,盡管“十二五”期間3600萬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目標已經接近完成,但“十三五”期間仍然需要有住房保障的五年規劃。但是,這一目標將不僅是數字上的要求,更多是向“入住滿意導向,自下而上差異化為主”轉變。他表示,“保障房、公租房的發展方向,應該是政府從直接供給者向間接供給者的轉變,要實實在在地下功夫探索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滿足可持續發展要求的解決之道”。

歡迎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cementren;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投稿請聯系:offce@cementren.com,QQ:1229919202業務咨詢:1891146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