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水泥廠,人們總是想到“塵土飛揚”、“高能耗高污染”等字眼。然而,對于北京水泥廠有限責任公司而言,傳統水泥產業已被開發成綠色環保產業。從綠色礦山建設,到廢石利用和數字化生產,北京水泥廠早已甩掉了城市污染大戶的“帽子”。不僅如此,這家水泥廠還消化了全市超過90%的危險廢棄物,成為保障城市環境安全的“凈化器”。
“巨嘴”吞納危險廢棄物
“你知道動畫片《千與千尋》里的那個無臉人吧?水泥窯就像他的巨嘴一樣,可以吞納各種廢棄物,用1400攝氏度的高溫把它們徹底分解,最后成為水泥的一部分。”北京水泥廠黨政辦公室主任楊曉麗說。
工業廢棄物、污染土壤、醫療垃圾……這些城市生活中產生的危險垃圾,被封閉卡車運送到水泥廠,在全封閉的管道中經過環保處理,最終由水泥窯照單全收。“不管是垃圾填埋場還是焚燒廠,都沒有我們水泥廠處理得徹底,比如垃圾焚燒廠會產生對人體危害嚴重的二噁英,但是由于水泥窯的溫度夠高,二噁英也能燃燒。”楊曉麗介紹。
作為國內首家協同處置城市工業廢棄物的水泥廠,北京水泥廠在年產200萬噸水泥的同時,還可處置20多萬噸城市工業廢棄物。該廠建成的全國首條處置城市工業廢棄物環保示范線,可處置《國家危險廢物名錄》49類中的30類,處置類別和處置規模均為全國首位。今年6月9日,北京水泥廠還協助市公安局和市海關,處理了50多公斤的冰毒和海洛因。
“水泥窯吞吐量很大,燒完后又沒有殘渣,這是它最大的優點,我們也正是利用這一特色,讓它成為城市凈化器,解決北京城市建設的后顧之憂。”北京水泥廠經理趙雍說。
科學采石讓“禿山變青山”
從昌平城區出發,往東北方向前行,穿過十三陵水庫和蟒山國家森林公園,就到了鳳山礦,從這個礦山開采出的石灰石,是北京水泥廠生產水泥的主要原材料。鳳山礦是全國首批“綠色礦山”試點單位,在水泥行業中,它也是唯一的一家。
沿著盤山公路朝山頂進發,路旁的山坡上覆蓋著各種高高低低的綠色植被,一片片爬山虎鋪滿山上的巖石,顏色已變深紅,偶爾還有黃的白的野花點綴其間。“這些植被可不是山里自然長出來的,這段山坡以前也是石灰石礦山,開采結束后我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種樹種草,現在終于恢復成自然植被了。”鳳山礦采礦主任張磊介紹。
行至山頂,便可望見鳳山礦正在開采的山體全貌。遠處的那座山就像一個從頂部切開的蛋糕一樣,露出了淺黃色的全由巖石構成的山體,這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貴財富。開采礦石的過程就和建設梯田一樣,從上到下,一層一層往下挖。
但是,和傳統的挖山采礦不一樣,鳳山礦的每一級山體上,淺黃的巖石已被一叢叢綠色的植被覆蓋。“以前開礦,利用完就撤了,只剩一座光禿禿的山頭,既難看,又有泥石流的風險。現在我們開礦,每采完一級,都會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給大山重新種上植被,讓禿山變青山。”張磊介紹,由于此處的山體全為巖石,種子“扎根”的難度相當大,連生命力頑強的爬山虎也“趴”不住,工作人員采用噴播技術,想盡辦法讓草籽、樹籽跟營養基質一同“粘”在山上,還得定期澆水、施肥,讓這些“綠色精靈”在山上安家。
“經過我們的治理,開采過的山體在第二年都能慢慢長出自然植被,我們也算‘守山有責’了。”張磊指著更遠處一面山坡說,那里一片蔥蘢,已完全看不出開采的痕跡。
無塵作業告別“灰頭土臉”
“卡特挖掘機,請從1號礦體移動到2號礦體。”鳳山礦中控室中,工作人員通過對講機指揮遠在另一個山頭作業的同事。如今礦區的生產指揮,已經通過物聯網的建立實現了數字化。
“山上信號不好,手機根本打不通,如果要指揮礦區現場的生產,調度各種車輛,我們就得走到作業車輛身邊去通知工作人員。現在我們給礦區的所有設備都安裝了對講機,不管在中控室、車間,還是開采現場,都能實現實時的溝通,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也不用來回跑了。”張磊介紹。
正在開采中的山體,也裝上了傳感器,這是為什么呢?“露天邊坡是泥石流的危險源,我們在每一級邊坡上都裝上傳感器,如果山體發生位移,傳感器馬上就會提前報警。”張磊說,只要山體發生20毫米的位移,三級報警就會啟動,如果位移達到40毫米,就是一級報警。
此外,為了實現無塵化開采,改變水泥產業“灰頭土臉”的形象,鳳山礦還對礦區進行了除塵改造。運送石灰石的豎井旁裝有噴淋系統,石灰石倒進豎井中的同時,噴淋系統就開始噴水壓塵,把灰塵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