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螺工作與我以前在別的企業,最大不同的感受是,在海螺,我們也能為自己創事業,而不是一個單純的‘打工仔’”。這是分宜縣海螺水泥有限公司袁曉梅說的一句話。袁曉梅于2006到海螺工作,之前在多個企業工作過。來到海螺以后,先后做過財會和文員,并憑借自己的努力躋身公司中層管理,不僅個人得到成長,還享受了公司的股權激勵。而袁曉梅只是海螺水泥企業在人才培養上的一個成果范例。
海螺水泥是一家總部在安徽的上市企業,于2011年到分宜立項成立分公司。目前,分宜海螺具有年290萬噸水泥產能,擁有員工530余人,其中分宜本地籍400余人,占員工比重80%以上,有力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在企業人才建設上,該企業大專以上學歷者130余人,占總職工1/4;高中以上學歷者430余人,占職工總數4/5以上;還有3人擁有高級以上專業職稱。這對處于內地的制造業企業,已屬不易。企業總經理助理沈永玉還獲得過首屆“分宜十大優秀人才”稱號。
一流企業創造的是品牌,二流企業創造產品,那么要成為超一流企業就是創造平臺,實現他人夢想的平臺。海螺水泥就是以先進的制度實現標準化管理,把企業變身為員工成長教育、干事創業、實現價值的平臺,從而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該企業把學習教育作為職工在企業成長的必要基礎條件,建立培訓計劃,規定每月定期開展學習培訓。培訓涵蓋企業管理、生產技能以及人文知識等,培訓人員主要是企業中層以上職工以及生產技術帶頭人。每月安排定期考試,對學習成果多方評價,倒逼員工增強本領。在目標管理上,該企業對職工推行“對標考核”。員工根據崗位實際和個人技能,進行工作指標申報,經討論核定后反饋給職工。職工對照核準指標按月按日履行職責,并逐項對標考核。企業推行收入方面可增可減,升遷方面可上可下,而職工收入和升遷的主要參考依據就是“對標考核”結果。
在讓員工自我加壓的同時,該企業通過“股權激勵+人文關懷”,進一步提升優秀人才的價值感。該公司根據經營業績,向上級公司申報一定股權,針對個人工作業績,獎勵給企業中層以上職工,讓他們感到自己成為企業主人。目前,分宜海螺獲得股權激勵職工已達百余人。同時,該企業注重對員工的人文關愛,通過節假日走訪困難職工、開展文體活動、組織義務勞動,活躍企業內部文化氛圍,讓職工充分感受到內部溫暖。既給壓力,又給動力,分宜海螺水泥就這樣蛻變成了聚集志同道合者自我升級、創新創業的平臺。
海螺水泥是分宜企業人才建設的一個典型。近年來,分宜縣結合經濟轉型發展需要,積極協助企業人才發展,開展縣領導聯系幫扶優秀人才和用人單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才建設相同步??h委人才部門更加主動地開展調研,積極挖掘企業人才管理典型,探索人才工作示范點建設,為相關企業和用人單位提供政策支持。除了海螺水泥外,該縣人才部門與盛泰光學、浩森東方、仙女湖畔農業、豐森達等企業和用人單位都建立了聯動,有力地推動了企業人才建設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