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是集團公司的核心企業、北方規模最大的水泥上市企業。目前,冀東水泥已遍布京津冀、吉林、遼寧、陜西、內蒙古五大區域,在北方地區水泥市場占有重要份額,并向山西、湖南、重慶、山東等地拓展。
張增光董事長從企業自身踐行節能環保的方方面面入手,展現了水泥行業的新面貌。同時,也為科學治理霧霾、化解產能過剩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我們也希望傾聽來自更多龍頭企業和企業家的聲音。
冀東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增光就治理霧霾、產能過剩、錯峰生產等話題欣然接受了記者采訪,旗幟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霧霾是公眾非常關注的話題,改善生存環境、治理大氣污染是全體公民的義務和責任;
兩會代表委員關注建材生產,社會各界重視建材行業是件好事,有助于建材工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業內外人士都應該在關注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尋找科學合理治理霧霾的有效良方,共同營造碧水藍天美麗家園,支持促進水泥工業盡快變為綠色產業,為消除霧霾、保護環境作出新貢獻。
科學治理霧霾
張增光說,我們先認識一下霧霾。霧是落到地面上的云,霾是污染物的集合體,霧霾成因復雜,主要是由約20%硫酸鹽、20%硝酸鹽,25%有機物所構成,來源于燃煤、機動車排放、工業生產,還有日常生活排放的有機或無機污染物等。霧霾是氣象條件在與地面水平方向靜風力、垂直方向低氣壓的狀態下,造成污染物擴散條件差,集聚籠罩在城市或區域上空。霧霾容易發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及區域。
水泥工業生產是大氣污染物構成因素之一,但不是重要成因,對空氣污染占的比重很小。水泥生產需要燃煤,在生產過程中與原料石灰石發生化學反應,相當于進行了脫硫,因此硫酸鹽排放很少,大多新型干法生產線能夠滿足新國標要求;鑒于國家對硝酸鹽排放提出的新要求,大企業都在進行著脫硝技術改造,冀東水泥投入1.3億元,采用低氮燃燒技術和選擇性非催化還原技術,對全部50多條水泥窯產生的氮氧化物進行有效治理,各項目綜合脫硝率均達到60%以上,每年可減少氮氧化物排放3萬多噸,提前達到國標要求,并且氮氧化物排放量大大低于新國標要求;至于生產中的粉塵排放,大企業都能達到現行國標,并且粉塵大部分是PM10,不是霧霾的主要成因,擴散區域有限。今年3月1日執行的《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已經達到歐洲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雖然對現有企業一年半后執行,但大型水泥企業都在積極技改努力實現提前達標。冀東水泥去年投資7500萬元增建物料存儲棚庫,今年還將投資1.5億元用于現有企業物料存儲棚庫和擋風抑塵墻建設,有效治理粉塵無組織排放;公司還在水泥行業率先對所有新建熟料生產線窯尾配套采用高效布袋收塵器,并投資近1億元對原有生產線窯尾靜電收塵器進行布袋收塵器改造,改造后粉塵排放濃度低于30mmg/Nm3的國家排放標準,今年還將投資8000萬元,完成唐山區域11條生產線窯頭收塵器電改袋工作。
張增光說,還是用事實說話。2013年初,受市場需求的影響,京津冀的絕大部分水泥企業停產兩個半月,這期間北京及華北多次發生嚴重霧霾;今年2月下旬,華北華中華東地區大面積霧霾天長達7天之久,這是發生在河北省淘汰1850萬噸水泥產能之后,并且石家莊地區全部水泥企業響應政府要求,正處在采暖季關停的狀態下。實例讓我們對霧霾治理要持科學態度,對霧霾的成因要徹底弄清。再用數據比較一下更會一目了然,生產一噸水泥綜合能耗為100千克標煤,排放二氧化碳氣體50公斤;生產一噸鋼綜合能耗約為700千克標煤,排放二氧化碳約800公斤。
由30多年超速發展積累而集中爆發的包括東北、華北、華中、東南沿海甚至在海口、拉薩的全國霧霾天氣,不是一時一地的“心肺之患”,是全國長患,不僅僅是5省區治理就能改善的,也不是一個行業治理能夠實現的。因此,水泥企業承擔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就是要按照國家標準生產,嚴格控制排放。如果說,從全社會角度去治理霧霾,就要用科學的態度,用數據說話,做好頂層設計,形成治理機制,綜合考慮治理成效、治理成本,要辯證施策、多措并舉,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霧霾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在今年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治霾要更加注重運用市場和法制手段。
還要說明,現代化的水泥工業已經和正在向著綠色產業邁進,水泥生產利用工業廢棄物功能很強大,大多數企業工業廢棄物占原料的比重在35%以上,冀東億利公司已經100%在用工業廢料電石渣替代天然原料生產水泥。冀東水泥多年來致力于資源綜合利用的研究,利用石灰石廢石、脫硫石膏、粉煤灰、轉爐渣、煤矸石、砂巖尾礦等多種材料生產水泥熟料,去年利用工業廢棄物2670萬噸,“十一五”以來累計利用工業廢棄物1.3億噸,大大減輕了工業固體廢棄物對土地的占用及相應的環境污染,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城市“清道夫”。水泥生產的余熱發電、余熱供暖、處理生活垃圾等環保功能,正在日益發揮著社會循環經濟產業鏈中一個重要環節的作用。
冀東水泥截止到去年底已累計建成40臺純低溫余熱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352.5MW,總投資約為27.5億元,累計發電75.21億度,節約標煤263.2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678.169萬噸。如果實行水泥“一刀切”的錯峰生產,不僅與其他工業領域一樣,面對企業職工安置穩定、產供銷體系平衡、上下游產業鏈銜接、市場供需矛盾、區域市場被侵占等一系列問題;更值得關注的是,水泥工業對于社會環境保護的貢獻作用停下來,人為地阻斷工業城市清道夫的功能,勢必又增加了二次污染的新問題。
合理化解產能過剩
水泥工業產能過剩是不爭的事實,水泥產能過剩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成因復雜,化解產能過剩的工作也要多管齊下。“錯峰生產”必須要符合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應該用科學合理的手段來化解產能過剩的問題,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辦事。此前許多行業權威專家的意見十分中肯。
化解水泥產能過剩重要的是,要加大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關閉無證照的生產企業,嚴格治理關停生產環保不達標的企業,政府職能部門要依照相關法律、有關國家標準等依法行政,加強環保、安全、質量等方面的監管,加大監管力度,積極創造公平交易的市場環境,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化解產能過剩還必須與加快體制改革、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轉型升級緊密聯系。
向綠色產業發展
大家為了建材、水泥工業的發展建言獻策是好事。討論會越辨越清,水泥工業在社會輿論的監督下,一定會更加健康、科學地發展。
不論工業生產還是人的生存都會造成環境污染,為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工業企業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就是要嚴格按照國家標準進行生產、控制排放;每個公民也同樣有責任和義務轉變生活方式,實現低碳消費、綠色生活。
張增光認為,水泥產品是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替代的傳統產品,隨著社會的發展,水泥工業的生產工藝、技術裝備已經在科技創新的驅動下發生了巨大變化,融入了許多現代科技元素。水泥工業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中,又承擔起綜合利用工業廢棄物、處理生活垃圾及污水處理后的污泥等重要功能,成為社會循環經濟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環保部的專家認為,水泥生產處理生活垃圾是最好的方法,水泥企業對環保事業是大有作為的。我們冀東正在做這件利國利民的好事。
當前水泥工業最重要的是要盡快地向綠色產業方向發展,在這轉型之中,水泥工業還有許多需要進一步創新發展的任務和工作要做。歷史重任責無旁貸,大企業要勇于擔當,成為進軍綠色產業的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