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月,或許是一向低調的臺泥集團董事長辜成允在大陸媒體中出現得最為頻繁的一段時期:11月8日,辜總一行參加北京APEC峰會;12月1日,辜總以其出色的管理績效和對環保生態的社會關懷榮膺了“2014年度華人經濟領袖大獎”。
與此同時,臺泥也動作頻頻:10月23日公告臺泥貴港成功投得收購四川鐵路集團水泥的全部股權;11月11日宣布擬12.7億收購金湖南大地全部股權。
近日,水泥地理劉作毅總裁拜訪了辜成允董事長,探討了中國水泥工業及臺泥過去的十年、未來的方向。
臺泥十年:大陸水泥工業史中獨特的“臺泥印記”
2014年,是臺泥進入中國大陸的第十個年頭。回顧臺泥在大陸十年發展路徑,劉作毅總裁用“獨特”兩字來形容。作為一個“外資”,臺泥卻是最能理解中國經濟和政策機遇的企業,發展步伐緊隨市場節奏,每個 “五年計劃”都圓滿完成:
——第一個“五年計劃”,致力于“深耕華南”,產能目標為2000萬噸;第二個“五年計劃”,根據中國水泥的形勢變化,將戰略靈活調整為“深耕華南,前進西南”,產能目標為5000萬噸,這兩個“五年計劃”的目標都已如期達到。
——2011年集團制定“十二五”計劃,提出第三個“五年計劃”—— “2016年總產能1億噸”的目標。辜總說,臺泥一直在朝1億噸目標前進,目前已達到7000多萬噸。
在這行進的歷程中,臺泥也在中國水泥發展史上留下了精彩的、獨特的印記:
“十五”,立足華南,掀開臺泥在大陸的畫卷。在經過嚴密的考察和研究后,臺泥抓住大陸經濟高速成長機遇,在華南著手建設“基地+大規模生產線”,奠定了臺泥至今在華南以及整個大陸水泥工業中的地位。目前華南已成為我國最好的水泥區域市場,最根本原因就在于海螺、華潤、臺泥三大強勢企業共舞,企業間是一種高水平、有默契的競合模式,從一開始就抬高了產業進入門檻。
“十一五”,成就兩大經典并購案例,助力“臺泥中國”。2007年末臺泥收購同在香港上市的臺灣企業嘉新水泥,2010年末收購港資企業昌興礦業下屬的水泥業務,臺泥與嘉興、昌興兩大強勢水泥集團的聯手可謂中國水泥工業發展史上的成功范例。這兩大收購對象都是強勢企業,強強聯合,對臺泥而言可謂如虎添翼,大大加快與中國水泥工業的融合,以及規模、盈利方面的進一步擴張,實現了從“臺泥華南”向“臺泥中國”的跨越。
“十二五”,開啟大企業集團聯盟歷史。2013年1月,臺泥和大陸最大規模的水泥集團中建材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并在此框架協議下進行西南水泥熟料業務互換,開創了大陸水泥業進行資產互換的模式,改變了中國水泥市場上實力大企業集團在同一市場碰撞的模式,合作推動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將國外成熟水泥市場走過的模式。
中國水泥十年:成就臺泥十年
臺泥的十年,是伴隨著中國水泥工業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的十年而前行。在這十年中,中國水泥產業完成了從落后立窯到新型干法的技術結構調整,也造就了一批輝煌的水泥龍頭企業。 “這里面的故事太精彩了,不但改變了中國水泥格局,也改變了整個世界水泥格局”,辜總說,“整個大陸這么多傳統產業、大型的基建產業,紛紛擾擾,但最終像水泥這樣還能夠走上這么好的發展軌道,卻沒有幾個,這個是很奇妙的”。
辜總指出,在這過程中的幾位人物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改變了中國水泥工業,他們能夠理性地探討,從高戰略角度,把整個產業帶上了一個“企業贏、國家也贏”的雙贏格局,并繼續往前走:
一位是已經過世的中材集團董事長譚仲明,他把整個中國甚至全世界的水泥基建裝備實現“大反轉”,讓中國水泥裝備在世界獨領風騷;
一位是海螺集團董事長郭文叁,海螺從長三角起飛,到華南,再到西南,并開拓國際市場,成為在布局、裝備、運輸、現金流等綜合方面最有競爭力的國際型水泥集團;
一位是中建材董事長宋志平,中建材水泥業務4~5年之內從無到有,成為世界水泥的霸主,他的聯合重組對整個大陸水泥市場整合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這個不但是哈佛的教案,也應該是全世界產業的教案。
臺泥已經在臺灣走過完整的水泥產業周期,在中國大陸,將聯合重組和如何面對市場過于分散的“臺灣模式”與水泥企業進行了分享,臺灣這個不大的地區就有13家企業,為何相處有道、非常自律?這種溝通理念也是最終成就了在西南市場上中建材和臺泥區域合作的本質動力所在。
“臺泥既要競爭,又要競合,又要做潤滑劑。”劉作毅如此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