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現在水泥行業里,海螺水泥還是第一,因為看水泥企業強弱,不能簡單的只去拿產能做比較”一位水泥行業的人士這樣對記者說。如果真的去評選水泥十強企業,或是水泥百強企業,到底該如何去評比?水泥百強企業在評選的過程中,單單的以產能論英雄,還是否合理?下面,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去分析下我國水泥行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從水泥人網了解到,在過去的的近10年里,國內水泥行業發生了翻天腹地的變化。在水泥產能上,由2001年的6.61億噸到2011年的20.6億噸,水泥產量呈現出直線上升的趨勢;在水泥生產工藝上,從2001新型干法水泥產能7000萬噸到2011年的新型干法水泥產能的20.6億噸,水泥生產工藝也得到全面的提升;在節能減排方面,由以前的“高能耗,高污染”轉變成了現在的“余熱發電,垃圾焚燒,脫硫脫銷”,在節能減排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通過對過去10年國內水泥行業所發生變化的分析,以及與發達國家水泥企業的發展歷程的比較,我們不難看出,國內水泥企業一直在走發達國家水泥企業以前走過的路。就像水泥行業里經常說的一句話:歐洲等發達國家水泥企業的今天,就是國內水泥企業的未來。那么,如果去評比國內水泥企業的水泥十強企業,或是水泥百強企業,是否應該從國際的角度出發,充分的考慮國際水泥行業的評比標準呢?
在過去的10年中,國內水泥行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創造的社會效益,值得讓每位水泥人驕傲,但讓我們尷尬的是,在如此大的“水泥帝國”里居然沒有一家水泥企業入圍世界公認的三大水泥評議機構歐洲水泥統計局(Cembu reau)、國際水泥評論雜志社(ICR)和世界水泥雜志社(WorldCement)分別發布的全球水泥企業十強排名中。
據了解,以上三大機構在對水泥企業排名時,都需要通過社會責任報告、環境及能耗報告、員工身心健康與生產安全報告這三大報告的綜合評比來決定。由此可見,國內某些水泥媒體簡單的產能排名,已經不能真實的體現出水泥企業的強弱。相反,有可能將水泥企業引入盲目的去追求產能的惡性循環中,甚至有可能影響國內水泥行業的健康發展。
如今,基于國內水泥市場的消費壓力和產能過剩的現狀,迫使國內水泥企業不得不走出國門,啟動國際化戰略。那么,在走去之前,國內水泥企業只有認真對待“三大報告”,才能在國際舞臺上與其它水泥企業展開真正的角逐。那么,“三大報告”到底是什么,如何讓國內水泥企業順利的實現國際化呢?
什么是社會責任報告?
社會責任報告:又稱,可持續發展報告、環境報告等。在水泥行業中,水泥企業礦山資源的開采和使用,社會貢獻(包括納稅、福利事業等)以及產品的質量都是社會責任報告中的部分。
在礦山資源方面,合理的開采和使用礦山資源是企業必不可少的評價標準。生產水泥主要使用的是石灰石資源,由于世界上的石灰石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只有合理的去開采石灰石資源,才能使水泥企業健康持久的發展。除了合理開采外,開采后,對于尾礦合理的利用以及山地的綠化都與水泥企業的社會責任息息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