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水泥產能的嚴重過剩,水泥行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水泥企業之間紛紛采取了限產報價和協同停窯的措施。那么,水泥行業到底怎么樣呢?未來水泥行業的發展是否還有“光明”?下面我就從沈陽綠島室內體育場說起。
已成廢墟的沈陽綠島室內體育場
“沈陽綠島室內體育場”事件想必大家都知曉了,6月3日上午的8秒鐘爆破,讓閑置了9年、1998年斥資8億元建設的沈陽綠島室內體育場,由一個龐然大物變成了一片廢墟。9年、8億、8秒,當這三個數字的背景連在一起時,確實讓我們感到錯愕。就算不是政府投資,但如此勞民傷財的浪費也讓我們不得不責躬省過。
國家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曾說:“我國是世界上每年建筑量最大的國家,建筑的平均壽命只能維持在25-30年;反觀發達國家,英國的建筑平均壽命達到132年,美國的建筑平均壽命也達到了74年。”我們不奢求132年,也不奢求74年,就連二三十年也是我們的“夢想”年限嗎?
進入2012年以來,房地產還是處于低迷狀態,高鐵建設也是進展緩慢,對于水泥行業來說,這兩個消費大戶的低迷,直接將水泥行業拉到了低谷里。但從長遠來看,“像‘沈陽綠島室內體育場’這樣‘建了拆,拆了建’的模式,對于水泥行業來說,也許是一個利好的消息”。
目前,國內建筑“短命”已是不爭的事實。中國的建筑壽命之所以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建筑質量標準落后。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提出了“百年住宅”構想,建設房屋時使用標號40以上的混凝土,而中國大部分短命建筑使用的是標號20的混凝土,這就使房屋使用年限至少縮短十幾年。
現階段,隨著水泥行業不斷的延伸產業鏈,進軍商混行業,對于商混行業的規范化發展也許是利大于弊。
綜上,建筑行業的“浪費”會給水泥行業的未來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而水泥企業進軍商混行業將會給建筑質量標準的盡快制定起到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