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人網訊:6月30日,從海螺水泥了解到,海螺水泥與印尼雅加達簽署合作備忘錄,擬在印尼丹戎建設一條3200噸/日生產線,并配套余熱發電和粉磨站。這是海螺水泥首次確定在海外建廠,標志著該公司國際化戰略開始啟動。
海外水泥生產線
這是繼中材、冀東走出去后,我國第三個成功走出去的國內水泥龍頭企業。“走出去”是否符合了海螺水泥自身的發展規劃?目前走出去的中國水泥企業在海外又發展的如何?
據水泥人網了解,近年來,作為央企的中材在海外的發展情況可以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風生水起。但對于剛剛邁出去的海螺水泥來說到底是福是禍呢?在海外擴張到底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據水泥人網了解,盡管海螺水泥在印尼擬建的項目產能不及海螺水泥當前總產能的1%,但當地水泥市場噸毛利率水平卻是國內的三倍多,在國內水泥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海外擴張也許是海螺水泥未來利潤增長的一大亮點。
另從海螺水泥有關負責人那了解到,海螺水泥的國際化戰略醞釀已久,此次簽署合作備忘錄是國內外形勢使然。印尼經濟發展較快,建筑及水泥需求增加迅猛,水泥價格較高且當地煤炭資源豐富,人均水泥消費量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加里曼丹島石灰石資源豐富,物流通道便利,地質穩定,適宜建設大型水泥廠。同時,印尼距離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較近,有水泥出口中轉的物流優勢。
從國內產能過剩的形勢和國外的優勢我們可以看出,海螺水泥此次走出去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但是在國外發展到底需要注意哪些呢?
在我國已經走出去的中國境外企業來說,存活率僅為35.63%。總體規模偏小、實力較弱,境外經營經驗不足,抗風險能力差,是這些企業的通病。
如何避免成為國外的法盲,如何了解中外文化的差異,如何做到“當地設計、當地生產、當地銷售”,實現水泥產品的本地化等等,都是對海螺水泥管理層理性和謹慎的考量。
雖然我國穩坐世界水泥總產能頭把交椅已達數十年,但是我國的水泥企業在世界整體排名來說,根本就沒有一席之地。隨著我國大型水泥企業逐漸“走出去”,中國水泥企業要在世界水泥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已經是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