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北地區水泥企業化解過剩提高效益論壇會”上的講話
同志們:
中國建材聯合會與中國水泥協會在西南和東北接連召開了兩個會議,一個在云南昆明,一個在遼寧沈陽,目的都是一樣的,就是要進一步統一全行業的認識,把貫徹國務院【2013】41號文件和【2014】23號文件,堅決遏制水泥新增產能和努力化解產能過剩,促進提高水泥行業經濟效益,推進節能減排,低碳發展作為現階段全國水泥行業的共同目標、共同任務、共同責任與共同的行動。
今天的標題應該確定為:集行業之力遏制新增產能,加快提升水泥行業經濟效益。這次會議在東北地區召開,得到了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的重視與支持,得到了東北三省工業主管部門的支持與參與,得到了東北三省建材協會、水泥協會和東北地區各大水泥企業的踴躍參加,得到了吉林亞泰集團的支持與承辦,會議開得很成功。政府、協會、企業三合一,三家一臺戲,這種會議形式也是不多的。因為遏制產能也好,提高效益也好,并不是單方面、單個環節的問題,與各方面的工作都密切相關,只有當各方面的力量結合到一起形成正能量的時候,才能產生效果。大家不是不想提高經濟效益,哪一個企業不想提高效益呢?哪一個人不想努力得到呢?問題在于我們的一些努力有沒有形成一個結合點!有人在努力形成正能量,有人在搞負能量,有人在中間鉆空子,在這樣的情況下遏制新增產能就會無力,提高經濟效益就會乏力。現在的問題是大家的認識并不完全一致,沒有形成合力,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這種會議形式是很好的,讓政府了解企業現狀、了解協會的目的,讓協會和企業也了解政府主管部門的想法,大家共同把遏制新增產能、提高經濟效益的工作做好。這么多人在這里開會,關鍵是要解決問題。召集那么多人,不是熱鬧一下就完了,什么問題都沒解決,那這個會就白開了。通過剛才東北三省政府主管部門和協會對本省水泥行業與問題情況的分析,說明對建材行業和水泥行業情況是比較了解的,通過這次會議更容易統一大家的認識。
一、為什么要開這樣的會?為什么要放到東北來開?為什么要放到遼寧來開?
應該說中國建材聯合會和中國水泥協會在貫徹國務院【2013】41號文件,遏制新增產能、化解產能過剩的整個工作中,把遏制新增產能、提高經濟效益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從3月開始,我們集中了相應的力量,由陳國慶副會長組織有關力量制定了貫徹國務院【2013】41號文件的政策建議,提出在遏制新增產能、化解產能過剩方面要從制度創新、政策調整、機制完備等方面達到能夠治本的目的。但我們不僅要研究治本的問題,也要有力地治標,治標要和治本雙軌齊下。中國建材聯合會專門向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匯報了我們提出的七項政策建議,并向工信部主管政策的蘇波副部長作了專門匯報。工信部產業政策司馮飛司長一行來聯合會與我們交換意見。我們還向國家發改委打了專題報告,并有了一定的反饋。我們認為,核準權、審批權如果簡單地下放,搞不好未來會帶來新的新增產能的混亂,這是我們始終擔心的。沒有放下去都沒有審批好,沒有一個好的機制放下去能審批好嗎?所以我們一直強調,這種審批權下放是基于面對原來審批制度弊端的一種改革,是靠改革形成有效的機制,而不是簡單的放權。因此在政策制度層面上相信可能會有質的轉變。同時,化解產能過剩也要有出路,在政府部門提出“四個一批”的基礎上,我們提出“六個一批”。增加了“遏制一批”和“提升一批”。“遏制一批”就是要解決遏制新增產能,嚴禁現有技術裝備水平的重復建設和違規新建。“提升一批”就是要加快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術裝備的研發創新,使其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提升一批也是“治本”。與此同時要堅持“轉移一批”,將產能向國外轉移。我們現在有的企業已經到國外興辦實體,但是沒有形成一個氛圍。中國這么大的水泥產量、產能,這么雄厚的技術裝備水平,這么多的技術人員,卻只是產量占優勢,僅僅在國內市場上中國企業與中國企業進行競爭博弈,這是缺乏出路的結果。所以必須走出去,要搞一個走出去的辦法,這是我們正在醞釀的。化解產能不是一個渠道就能解決問題,要多個渠道、多軌齊下,所以我說貫徹國務院【2013】41號文件,包括調整結構、轉型升級要有若干個支撐點形成工作連環系統。光喊口號沒有用,喊一輩子都解決不了問題。一個是要有支撐點,一個是要有人干,一環扣一環。解決當前現實的矛盾最重要的是遏制新增產能,這是治本的必然,也是治標的必須。這個問題解決不好,水泥企業的經濟效益從根本上無法提高。因此,遏制新增產能也好,提高經濟效益也好,都要既立足現在,也要著眼未來。為什么在這一招上最近花了很大力氣呢?同志們要知道,如果水泥行業多數企業當前都站不穩,當前企業的經濟效益都嚴重下滑,怎么搞技術創新提升?怎么搞節能減排?怎么提高員工工資、穩定職工隊伍呢?未來的問題是要用心思考的,但是當前的現實問題都不解決,你今天都站不住,還要說以后如何,誰會相信呢?所以,當前的水泥行業如果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候走到了彎路或者邪路上去,產能一再過剩,效益一再下滑,誰有再大的能力都扭轉不了這種被動局面。所以我認為立足于當前比長遠更為重要。聯合會提出了要在2030年超越引領世界水泥工業發展,如果當前都垮下去了還怎么說引領,誰會相信?所以首先要抓好現實,治本和治標兩手必須都要抓。這里我要解釋的是,大家不要誤認為我們只重視遏制新增產能和重復建設,其實我們是全方位的系統治理,正在全面全力地治理這個行業的問題。我們面對的問題和矛盾很多,即使這樣系統地來做,我也沒有把握一定能做好,還是要靠大家。所以要把一些基本的想法告訴大家。
本次會議為什么在東北召開?為什么要在遼寧召開?這其中總有一定的道理。第一、剛才各位也分析了,前幾年東北地區的水泥產量增長比較平穩,效益比較領先,在水泥行業發展中起了很好作用。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到今年的狀況,東北就掉下來了。東北的水泥狀況和全國形成反差,今年全國水泥行業1至4月份產量增加4%到5%,實現利潤從去年同期的82億增長到172億,增加一倍還多。全國范圍看,水泥行業的利潤同比是上升的。但東北的走勢是下降的,而且是環比、同比都下降,這就引起了我們的注意。第二、遼寧情況的好壞對東北三省至關重要,如果遼寧問題解決了,東北問題也就基本可以解決。遼寧問題的解決在客觀上是有難度的,并不是遼寧的同志不努力,遼寧水泥協會為此做了很多工作,但主觀上也存在不足。遼寧從客觀上受到外部的沖擊,華北等其他地方沖擊東北都是先沖到遼寧,因此,遼寧能不能站穩,能不能處理好,不僅對自身,還可以減少對吉林、黑龍江的壓力。這是遼寧省的第一個問題。第二個難度是產業集中度比另外兩省相對低一些,缺乏協調引導市場的主心骨,企業相互內斗。第三、遼寧在新增產能的遏制方面做得不如其他兩省,有的企業在沒有獲得批準的情況下違規新建項目。剛才黑龍江工信委和協會也講了,他們省內也存在個別沒有執照、違規生產的水泥企業。剛才幾個企業代表都用鞠躬的方式希望外省不要在輸入水泥沖擊自己的市場,鞠躬表示友好是可以的,但關鍵問題的矛盾必須揭露出來。如果遏制新增的問題不解決,其他的工作即使做了也無法達到應有的效果。遼寧省的水泥今年產量還是增加的,增加了14.8%,但水泥的價格比去年降低了40到50元。多數企業上半年虧損,這是什么問題呢?一方面客觀上有外部產能輸入的沖擊,但遼寧省內部市場有沒有自律協調治理好?所以東北地區,1月至4月底,加在一起,三個省才掙了2.3億利潤,而全國是掙了172億利潤。所以為了遏制東北地區新增產能,提高經濟效益,這個會必須在東北召開。本次會議得到了遼寧省政府的支持,主管工業的譚作鈞副省長與我們一并商討了遏制新增產能的有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