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全世界單一品牌銷售量最大的啤酒生產商、中國最大的零售商、中國最大的城市燃氣運營商;它是紅色“希望小鎮”的締造者,萬科集團的最大股東;在2013年世界500強企業中它名列187位,并連續9年獲評國務院國資委考核最高等級A級……
從2001年到2013年,華潤集團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增長了20倍、17倍和25倍,成功闖出了一條國有企業的市場化之路。
管理國企最好的辦法是上市
新年伊始,華潤雪花啤酒宣布正式托管茅臺酒廠啤酒有限責任公司,投入2.7億元對企業進行重組;一周后,這家連續虧損10多年、最高年產量不足4萬噸的企業迅速投產。根據華潤的計劃,這家企業將在5年內形成年產40萬噸啤酒的規模。
這只是華潤新一年投資擴張的冰山一角。近幾年來,華潤每年用于并購重組的支出都超過1000億元。華潤集團董事長宋林說,利用資本市場籌集發展資金,不斷兼并收購實現行業整合,是華潤快速“做大”的一個秘訣。
經過多年探索,華潤集團通過上市融資、注資孵化等方式發展實業,逐步形成了多元控股型公司的管理架構和產業設計。集團公司直接管理7大戰略業務單元——華潤創業、華潤電力、華潤置地、華潤燃氣、華潤水泥、華潤醫藥和華潤金融控股,它們再分別管理著15家一級利潤中心。
華潤集團總會計師魏斌說,資本運作只是手段,華潤的戰略目標是發展實體經濟。華潤先后提出“做行業而非僅做業務”“微笑曲線”投資原則等,所有并購活動都圍繞能否形成行業領導地位來考慮。通過兼并重組,快速切入,企業市場份額不斷擴大。
目前,并購重組已成為華潤集團發展的常態。宋林認為,產融結合是最理想的商業模式,企業許多內部資源可以通過金融紐帶實現價值放大。
此外,在華潤看來,經營的企業都是可以拿來賣掉的。有進有出,才可以從整體上實現股東資本回報率的穩定和增長。宋林說,我們評測業務模式是否正確,最重要的就是看股東資本回報率。目前,華潤集團股東資本回報率在15%左右,且不斷提升。
華潤1992年就在香港上市,是第一家進軍資本市場的中資企業,目前在香港有5家上市公司。近些年,華潤發展資金主要來自資本市場;在企業做大后,華潤又將這些優質資產上市,獲得資本溢價,從而形成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
宋林認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應讓國企上市。上市后,在國家監管之外又增加了萬千股民、投資機構的監督,有利于國企內部治理結構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