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財富》(中文版)2013年度中國商人揭曉,中國建材集團、國藥集團董事長宋志平當選。
2013年7月,國藥集團以近262億美元的營業額第一次躋身《財富》世界500強,位居第446位。同時,中國建材集團以近345億美元營業額第三次躋身《財富》世界500強,排名第319位。而這兩家《財富》世界500強公司卻有同一位董事長:57歲的宋志平。
中國建材集團和國藥集團近幾年的高速發展讓“宋志平模式”呼之欲出。宋志平本人對這種模式的概括是:資本運營解決錢的問題,聯合重組解決資源的問題,管理整合解決效益的問題,集成創新解決技術來源的問題。
兩家500強企業的風格迥異
這段時間,有件不大不小的事讓宋志平心里挺高興。兩家跨國公司分別以500萬美元和600萬歐元的價格購買了中國醫藥集團(以下簡稱國藥集團)在制藥工藝方面的兩項技術專利。“我挺振奮的”,宋志平說,“這是個開始,也算是零的突破。”
2009 年,國藥集團的醫藥分銷業務經過幾年整合終于赴香港IPO,融資金額達到87億港元。募集的資金支持國藥集團迅速建立了覆蓋全國170多個城市的物流分銷配送和零售體系,而這背后的戰略正是七年前宋志平組建南方水泥時的打法:快速收購,給收購方的創始人保留30%的股權并出任管理者。南方水泥是中國建材集團旗下四家水泥企業中營業額最大的一家。去年,中國建材集團以近345億美元營業額第三次躋身《財富》世界500強,排名第319位。
“我這兩個企業很有趣。”宋志平說:“一個是重資產,以制造為主;另一個是輕資產,以銷售為主,涇渭分明。一個有明顯的周期性,一個不僅沒有周期甚至有時候還反周期。”去年,國藥的營業額和利潤都大幅增長20%左右,在2000多億元的營業額中,來自分銷業務的達到1700億元。“靠銷售做大也不丟人。”宋志平說:“馬云不也是搞銷售的嗎?”在宋志平看來,占領銷售終端為下一步重組醫藥生產企業占盡了先機,“我要走這么一條路線:靠終端整合上游。”
醫藥行業沒有明顯的周期性,但建材行業卻對宏觀經濟周期變化較為敏感。一般而言,房地產業使用的水泥僅占水泥總量的30%,而基礎建設,比如修路、機場、架橋、隧道、水電站和核電站等等,占到70%。去年上半年,經濟運行的周期性波動以及宏觀經濟調整,導致基礎設施投資回落。需求不旺再加上產能過剩,水泥價格大幅下跌。中國建材的中報披露,公司營業額增長了大約30%,但是利潤卻反而下降了近30%。國資委的領導甚至一度擔心“老宋的日子怎么過”。
在經濟轉型期度過最嚴峻時刻
中國經濟的增長從兩位數調整到一位數的七上八下,對周期性行業來說必須適應這個“換擋”的過程。“你要是上半年來見我,我的臉肯定是長的。”宋志平端起手邊紅色的茶杯對我說。他一身簡樸的穿著,說話慢條斯理,聲音徐緩有力。對我的每一個問題,他都耐心地解釋說:“是這樣的……”
一直到了去年8月,最嚴峻的時刻才算過去。長江流域的水泥需求強勁回暖,出現了難得的價量齊升局面。“這一年,上半年比較難過,下半年好過了。全年看下來能過得不錯。”宋志平說。去年,中國建材的營業額增長預計在15%左右,利潤預計和前年大致持平。其中水泥的銷售量為2.8億噸,比前年的2.2億噸增長了近三成。
在中國經濟轉型期,中國建材可以說安然度過了第一波沖擊,這讓宋志平覺得“非常高興”。但是,還有一件事讓他覺得“特別高興”:一直壓在水泥行業頭上“產能過剩”的壓力終于緩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