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進入新世紀水泥產業翻開新篇章
自1824年英國人阿斯普丁發明水泥以來,在這188年間,水泥作為基礎原材料為人類的文明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水泥仍將是人類社會的主要建筑材料,還將與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國水泥產量只有66萬噸,1978年改革開放時水泥產量也才6524萬噸。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建設規模擴大,我國水泥產業發展很快。進入新世紀,2000年水泥產量達到5.97億噸。我國水泥工業經過六十多年發展和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到2011年水泥產量達到20.9億噸,水泥產量自1985年以來連續27年居世界第一,成為世界水泥生產大國,水泥產量占到了全球一半以上。
一、科技創新引領行業健康發展
2000年,我國水泥產量雖然已近6億噸,但產業主體仍然是立窯為主的小型企業,企業平均規模只有10萬噸,僅為世界先進水平的六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代表水泥工業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的新型干法水泥產量為9000萬噸,僅占總產量14.1%,與發達國家90%的水平相比,相差甚遠。我國采用濕法、落后回轉窯及立窯生產的水泥占總產量的85.9%。在所有水泥窯中,日產700噸以上的窯外分解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有80條,總生產能力只有4000萬噸,代表國際先進水平的日產4000噸以上新型干法生產線只有8條,其中6條是外資企業所有,生產能力1040萬噸。其它落后小型干法回轉窯和能耗高的濕法回轉窯總生產能力6000多萬噸。4.4萬噸/年以下小立窯還有4400多條生產線。世界其他國家僅有200臺立窯,而我國還有7883臺。日產4000噸新型干法水泥技術裝備主要依賴進口,調整結構,產業升級,缺技術、缺資金、缺政策保證。在2000年之前,建設一條日產2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投資在7億元左右,進口設備用匯在1000萬美元左右;建設一條日產4000噸水泥熟料線投資在16億元左右,進口設備用匯在3000萬美元左右。當時采用國產技術和裝備只能夠建設日產1000噸規模水泥熟料生產線,投資也需要3億元左右。為了調整水泥結構,促進水泥產業升級,發展大型新型干法水泥成為主要任務。發展新型干法水泥如果不解決“低投資、國產化、上大壓小”等問題,完成水泥結構調整的目標不可能順利實現。當時建設的日產2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全部虧損,企業發展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信心大減,曾經一度出現了“干濕”之爭,新型干法水泥產業發展步履維艱。
通過科技攻關和消化吸收再創新,我國日產4000噸、5000噸、10000噸水泥成套裝備全部國產化,而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裝備國產化不僅徹底改變了我國水泥工藝技術和裝備依賴進口的局面,實現了自給自足,而且還出口到世界多個國家,并憑借優秀的產品質量和服務打入歐美市場。目前中國水泥裝備已占國際市場份額35%左右。全球日產萬噸水泥生產線有16條,而我國就占有9條。水泥技術和裝備國產化,為水泥產業科學發展提供了支撐。
二、宏觀調控引導行業結構調整
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水泥消費將繼續保持較高的水平,水泥工業也將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在新的時期,必須解決水泥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水泥工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整體發展方式粗放,不符合新型工業化的要求,資源、能源消耗高,污染嚴重,使得生態和環境壓力越來越大;二是結構性矛盾突出,落后立窯水泥比重仍比較大,生產企業數量多,產業集中度低。針對這些問題,國務院領導曾批示,“水泥產量不少,但小水泥太多,有個結構調整問題。”“我們同意有的地方建大水泥廠,但同時要關掉一批小水泥廠,你要上1000萬噸的大水泥,必須淘汰幾十個小水泥。”“抓緊制定水泥產業發展政策,加強規劃,以實現對水泥行業的宏觀指導和調控。”為落實國務院的領導批示,我委著手制定《水泥發展專項規劃》和《水泥工業產業發展政策》,確定我國水泥工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原則,加快結構調整,上大壓小,淘汰落后,加強和改進投資管理,建立企業自我約束機制,完善有利于發展的市場環境,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避免投資盲目擴張,促進水泥工業健康發展。
水泥產業按照黨的“十六大”確定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控制合理的總量規模,依據規劃和產業政策確定的原則,轉變發展方式,最終達到產業升級的目的。在水泥市場需求旺盛的時候,只有盡快建設日產4000噸級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才能抑制小水泥的重復建設。只有用市場價格的辦法,用質優價廉的大水泥去擠占小水泥市場空間,小水泥才能真正退出歷史舞臺。若是大的不建,小的不可能被淘汰,最后只能導致結構越來越不合理。根據水泥工業發展規劃要求,國家加快結構調整,加強宏觀引導,扶持大企業集團發展,堅持技術進步和可持續發展方針,提高企業集中度和競爭力,鼓勵日產4000噸級以上大項目建設,禁止建設任何形式的落后生產工藝。用市場辦法淘汰落后,走環境、效益、協調發展的道路,引導水泥產業有序發展。
2003年,水泥產業出現了產能過剩。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制止鋼鐵電解鋁水泥行業盲目投資若干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3]103號)、《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鋼鐵電解鋁水泥行業項目清理有關意見的通知》(發改工業[2004]1791號),對水泥產業發展提出了差異化的發展方針,采取了有保有壓的措施,明確支持加快發展新型干法水泥,重點支持在有資源的地方建設日產4000噸及以上規模新型干法熟料基地的項目,鼓勵地方和企業以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的方式發展新型干法水泥。各地根據本地區水泥工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加快淘汰現有立窯及其它落后工藝水泥的目標和時間表,并嚴格禁止新建和擴建機立窯、干法中空窯、立波爾窯、濕法窯水泥項目。2004年,國務院出臺《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了水泥除國家禁止類項目外,由省級投資主管部門核準。2006年10月,國務院還批準了《水泥工業產業發展政策》(國家發展改革委第50號令)、《水泥工業發展專項規劃》(發改工業[2006]2222號)兩個對水泥產業發展起到綱領性作用的文件,這為水泥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