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人網】??? 2009年9月30日國務院“38號文件”公布以后,全國大部分地區水泥投資都已停止。目前在建的水泥項目都是在限令之前已核準的,在已核準的項目中有一部分不具備開工條件,有的是布局不合理、超規劃范圍的。“38號文件”公布之前,很多水泥項目都是地方2套政府機構在核準,尤其是市、縣級地方政府,為把GDP很快做上去,加快經濟建設、招商引資,很少去研究招商項目的行業發展背景。而招商引資規模往往是地方政府的硬性指標,對投資者而言,也就不會關心其出發點是什么,因此無論是行業內外,都來投資水泥行業。這是造成水泥行業產能過剩的原因,其中折射出政府在管理上的2個問題:一個是政府的投資管理體制出現了問題;二是地方政府的業績考核出現了偏差。
應該承認,對已核準水泥項目的多數投資者來說,是看好水泥行業未來發展前景的。首先,2年前,四川地震后的水泥價格賣到400元/噸~500元/噸;陜西等西部省份水泥企業門前排隊拉水泥。這樣供需關系的水泥市場對投資者有非常大的誘惑力。其次,在國家產業發展政策的引導下,部分國內大型水泥集團急需擴大國內區域市場份額,爭得省份水泥市場的話語權,紛紛采取直接投資或并購重組后的改造再投資。淘汰落后水泥產能的市場份額對大企業集團有極大的吸引力。再次,政府持續投資拉動經濟發展,帶來了水泥市場需求的連年上升。以上3個因素是造成企業大量投資水泥項目的主要原因。如果將已核準的項目全部實施,新項目的建設將延續到明年年底。
短時間內水泥項目投資的高增長,必然會在今后2年出現新增產能的集中釋放,淘汰落后產能的速度如不加快,未來水泥市場要出現一個低靡階段。事實上,今年以來許多省份的水泥價格都維持在低水平運行。
因此,筆者認為,鑒于市場和投資布局情況,最近兩三年,國家啟動水泥新項目核準是很難的。除非特殊情況,如利用水泥窯處理城市污泥和城市垃圾的水泥項目、邊疆特殊地區發展急需的水泥項目,一般情況是不可能核準的。
只有提高集中度才有企業利潤的穩定回報
過度投資帶來的市場競爭在所難免,而競爭也是市場經濟中不可避免的摩擦。產生的原因是供需矛盾,供大于求的地方第一招都是壓價,通過壓價有一部分小企業經受不住就會退出,或者是聯合重組,剩下的幾家在誰也吃不掉誰的時候才會坐下來考慮如何賺錢。比如山東省的山水和中聯,之前競爭中誰也賺不到錢,后來2家企業對山東省進行兼并重組,整合后2家企業各分天下,也不再進行互相壓價,市場處于穩定狀態,企業才能盈利。在這方面,各省市水泥協會大有工作可做,加強行業自律、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是行業協會的職責。同樣,維護水泥市場的穩定,也是大企業集團承擔社會責任的內容之一。北京、廣東、新疆、浙江等省市區水泥協會做的水泥市場協調中,都充分體現了大企業集團的主導作用。
所謂集中度是指市場集中度。集中度不高,就沒有企業利潤。河南水泥行業結構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在全國最早徹底淘汰落后水泥產能,但近期該地區市場的表現很差。筆者認為還是集中度不高,幾家大企業坐不到一起,就沒有辦法商談維護市場穩定的問題。從浙江、山東、新疆的情況看,一個省份有兩三家大集團控制絕對市場份額時,就有了合作的契機。因此,諸多省市水泥市場集中度還有待不斷提高。只有這樣,整個行業的盈利水平才能保持穩定,在這個前提下才能夠談提高盈利水平的問題。分析許多企業的盈利結構可以看出,很多盈利企業主要都是依靠余熱發電項目的節電效益,而利潤的另一部分主要是享受廢渣利用的退稅效益。目前這樣的利潤水平是不足以支撐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只有市場集中度的提高,才能給企業帶來更多、更穩定的利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