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1月份,由山水集團投資14億元興建的兩條日產5000噸新型干法熟料水泥生產線已進入年終投產的沖刺階段;本溪水泥廠異地搬遷改造項目也已選定新址臺溝進行建設……這一年,本溪市的水泥產業正在復活,這一重生絕非復制性的再造,而是實現了技術裝備升級、產業布局升級、環境保護升級,一個欣欣向榮的新型水泥產業正在這座城市中崛起。
技術裝備升級——“老水泥”變成“新水泥”
由于資源得天獨厚,本溪歷史上就是重要的水泥生產基地,在國家掌控的“十大水泥廠”中,本溪就占有兩席,加上遍地開花的“小水泥”,分量可謂舉足輕重。隨著時代的進步,曾經輝煌的水泥產業卻變成了城市的負擔,裝備陳舊、技術落后、污染嚴重……在生產難以為繼的同時,其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力令人 “咋舌”,昔日的“香餑餑”轉瞬間成為了經濟發展中的“雞肋”。
產業的絕處逢生來自于公路水泥廠。“十一五”初期,他們與沈煤集團和省能源公司合作,共同投資6.8億元,新建了一條日產5000噸新型干法熟料水泥生產線;接著與本鋼聯手,花2億元上馬了一條年產120萬噸廢渣細粉生產線。兩條線效益出奇的好,不僅可日產優質水泥7000余噸,年節煤50余萬噸,而且還突破性地實現了污染物零排放。
這個“樣兒”打得好,它為處于迷惘狀態中的本溪水泥產業照亮了可持續發展的前路。于是,本溪市從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角度出發,制定了《本溪市水泥工業發展專項規劃》,并在短短的 3年間,投產了新型環保水泥生產線4條,在建 3條,籌建 2條。到明年底,本溪的“老水泥”將全部壽終正寢, “新水泥”產能將突破 1000萬噸,比原來增加兩倍多,同時在市場上新產品價格每噸還比普通水泥高出了120元。
產業布局升級——“遍地花”變成“水泥園”
本溪歷史上的那些老水泥廠大多是在講“遍地開花”時興建的,廠居混雜的產業布局延續至今,不但對城市居民生活環境造成了破壞,同時也嚴重制約了產業集群化發展的進程。
在發展新型水泥產業之初,本溪市就重新規劃了產業布局,關閉了4家廠居混雜的水泥廠,同時對包括兩家大型水泥廠在內的地處城市中心區的水泥企業下了“逐客令”,限兩年內遷出市區。同時,市里在市郊的火連寨、高臺子兩大原料基地興建起了水泥產業園區,讓這些散落四方的水泥生產企業入園發展,以便形成集群化的產業發展優勢。明年,僅火連寨地區即可形成年產350萬噸水泥、585萬噸水泥熟料的東北最大水泥建材生產基地。
環境保護升級——“灰老大”變成“清道夫”
原來的水泥廠給本溪人的印象就是“灰老大”。工廠煙塵四起,四周烏煙瘴氣,連廠區周圍的樹木都長期被灰白色微塵所覆蓋,常年綠色難見,人們都戲稱它們為“揚灰廠”,唯恐避之不及。
現如今,你要步入本溪市溪湖區火連寨鎮營子村的遼寧交通水泥有限責任公司廠區,身處那投資6.8億元建成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車間,你不但聽不到機器的轟鳴,也看不到飛舞的煙塵,清潔的環境讓人難以相信這就是一座曾經被稱為“灰老大”的水泥生產企業。新型環保水泥生產技術的應用,不僅僅提升了產品的質量,更為可貴的是解決了該產業污染環境的頑疾,由此賦予了這項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在實現污染物零排放的基礎上,它每年還可吃掉上百萬噸廢礦渣,節省上百萬噸標準煤,扮演起了本溪工業“清道夫”的角色。